落日,警车,醉鬼,无家可归者,聊天的年轻女孩们,来旅行的西班牙家庭,印度伙伴们,飞驰的送餐员,脚手架,老年人的研讨会,收摊的咖啡馆,热闹的小餐厅,安静的狗,阅读的人,我,还有你们,还有世界。














"Die Wochentage bin ich Jurist und höchstens etwas Musiker, Sonntags am Tage wird gezeichnet und Abends bin ich ein sehr witziger Autor bis in die späte Nacht." -E.T.A Hoffmann
落日,警车,醉鬼,无家可归者,聊天的年轻女孩们,来旅行的西班牙家庭,印度伙伴们,飞驰的送餐员,脚手架,老年人的研讨会,收摊的咖啡馆,热闹的小餐厅,安静的狗,阅读的人,我,还有你们,还有世界。
风带来字句
它是媒介
也是我的信使
世界的声音经由它也通过我
我也是媒介的一部分
世界和我
我和你
这场雨要下多久呢?
刚蓬松的土地变得湿润
城市远处的山氤氲的雾气
在老家
我曾闲适地看过对面山上的仙气
小时候想象的神仙出现过
我经由意象走向记忆的自由
看云一点点散开
小片小片吹散的白色
雨点声小了
人开始活动起来了
自然又把世界让出来了
城市活跃了
自然隐身
柏林春日
Diese Stadt ist zwar nicht meine Heimat, doch ich habe die schönsten und die schlimmsten Jahre darin verbracht.–Erich Kästner
在不合时宜的场合歌唱
把小孩的球一脚踢飞
此刻是百无聊赖
生活是千疮百孔
我把自己交还给自己
把生活交还给生活
试图让秩序重返
让我就这样消失
在绿色的城市里
变成一片叶子
或者是一只找到虫子的鸟
停留在公园里
也可以在墓地里
也可以是相机里的树梢
城市里的绿地上
年轻的孩子们正在享受落日前的日光浴
我想就这样
消失在城市的绿色里
家附近有很多墓园,它们就像公园一样,但比公园要安静得多,坐在长椅上,静静地听着风声和鸟鸣,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待上几个小时,就如一场在绿意盎然中的修行。人生似乎被悟得很彻底,但踏出墓园,进入凡尘俗世之后,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
今日的愤怒让我感觉到昨天在墓地散步两小时简直是毫无成效。明明想清楚,和自己无关的话题没必要较真去讨论,尤其是在家人群里面,既不是对等陌生人关系,也不是心意相通的朋友关系,从来没有过认真的讨论,谈何说服对方呢。更可气的,其他旁观者或者话题中心人物都觉得无所谓,我仅仅也就是一个旁观者,何必动怒呢。道理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很多事情真的是不吐不快。一下子气得删除了所有能让我不愉快的内容和群,不联系就是最好的方式。我应该意思到,没有真实的相处,血缘毫无意义。我不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也对我的生活毫无兴趣,讨论更没有任何意义。一下子解下了生活中一些不愉快的结,虽然短暂失神,立马就轻松了不少。也曾有默默期待,目睹全程的其他人过来说点公道话,其实何必呢,他们更近,我算什么呢。是呀,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以后类似于随意评价他人的事情不可能再发生了,没有彼此互相信任的环境,什么话都不需要说,纯粹是浪费时间。一下子有两个顿悟,这场气不算白生。
(到了夜晚,我就习惯在屋里踱步,想出门却又不知道去哪里,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闷了,就一个人在屋里来回走,走着走着就就有了灵感,于是,又困了。大脑只要稍微运作起来,困意因子也跟着工作起来,它不断地蚕食着我的意志力,把那些本就已经很淡的灵感冲散,躺下之后,我又变成梦里的战士,不愿醒来,因为醒来意味着我又变成了行动上的矮子。这种无比纠缠的状态困扰了我大半生,睡不醒的人生需要点什么来唤醒呢?匮乏感一来,我就需要靠回顾自己的记录来唤醒一点对自己的敬意,妄图从中开出一点花朵,在某时某刻也很获得压倒性的成就感,让我陷入迷狂的成就感中浸泡几分钟。让敬意不断膨胀,我和生活打成平手,获得些许的空间来放置我的梦想。)
诗一首
夜晚
屁放出来之后
性被天性解放
一棵会开花的树
漏风的窗户下的暖气
还在嗡嗡工作着
屁被放出来之后
夜晚就这样结束了
昨天出门聚会之前刷到一条豆友发的广播,提到了北大宿舍女生和上野千鹤子进行了一场对谈,出门时间太赶,打开了b站只看了个开头,想着聚会结束后再慢慢看。昨晚在朋友家聊天聊得太开心了,到家已经凌晨两点了。第二天一大早又有别的朋友来访,一直没有时间看视频。等闲下之后,习惯性先刷了刷豆瓣,没想到这个视频在豆瓣讨论的热度不低,当时我看到的帖子和下面的评论都是一边倒批评这几位女生不配和上野老师讨论,她们的提问方式和问题被攻击,尤其是up主本人遭受了很多恶意的攻击,一些很难听的词被用来形容这几位女生。我有些不敢相信,翻看下面的评论,看到的都是不满的声音,让我想起来papi酱生孩子关于冠夫姓的讨论,有些网友的评论实在是让人觉得生理反胃, “驴”、“劲驴”这样的字眼,全是恶毒的情绪发泄。回到这次up主嘻嘻和她的大学室友佳佳还有世中与上野千鹤子对谈的视频,我看到豆瓣某评论下面居然有人在提议说,大家不要点击去看,不要给up主送流量。但是如果是这个逻辑,那想要参与讨论的人应该怎么办?只需要看几张截屏拼接以及自制的带标的图就够了?或者是ta的意思是大家不要关注她们的谈论,否则是白白给up主送流量。以这样的脑回路来发言,真的是令人震惊。我认为,不管谈话内容中有多少瑕疵或者与自己观点相悖的部分,先认真看完,再发言是对自己智商和理性的尊重。我无法统计这些带侮辱或者人身攻击倾向的评论或者弹幕中的性别比例,我最不希望看到的场景就是女性对女性的暴力,并且希望那些侮辱女性的腐朽恶毒的词能够消失,期待大家在评论的时候多从理性和自己的经验常识出发,避免情绪发泄和先入为主的恶意。
我没有b站账号,很早之前就从别的地方看到全嘻嘻发布的宿舍十年重聚视频,立马找来看,而且在那时候还特意找出来看了好几遍,之后我也认真看完了她们发布的第二弹宿舍聊天记录。因为我依旧没有账号,没有关注up主,因此只能想起来的时候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更新,因此还没来得及看第三季宿舍聊天。我只看全嘻嘻的宿舍聊天系列,对她在其他视频中透露的个人生活内容完全不了解,也不知道她和她丈夫之间的相处模式,只能通过她们宿舍聊天剪辑的视频来了解她的生活,无法理解为什么评论中对她的恶意如此之大。说实话,从一开始听她们三人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我能确定的是,我应该是无法和嘻嘻这样的人做朋友,就像她自己承认的那样,两位朋友也确认过,她是追名逐利型而且自洽型,也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一直以来就是那个活得很累的人,一直在迫切追寻成功,迫切想到得到别人的认可。虽然我不会与这类型的人成为好朋友,但是不影响我对她的坦诚的欣赏,她是在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思考,承认自己的功利的那部分,她是真的很努力在做这件事,这是她选择的自由。佳佳的生活显然是与我当下的状态最契合,她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这样,包括她维系朋友关系的方式。世中则会是我觉得很厉害的一类人,不断地探索自己相干的事情,而且是非常坚定而温暖的类型。我在大学中遇到了很多像世中一样的人,坚定而且自信。也遇到了不少像嘻嘻那样的同窗,社团实习,与各种师兄师姐很熟,有很多资讯,会显得有点功利,但不可否认,ta们非常努力。我常常会觉得她们错过了体会大学生活美好的机会。也正如嘻嘻在视频中提到的,她很后悔大学的时候没有好好慢下来沉淀自我雕琢自我,迷失在追逐社会对名校生的世俗成功的标准中,当然她很可能是三人中从北大光环中获益最大的那个。我听她们聊天的时候想象的场景是,我如果和大学朋友们重聚在一起像以前无数个夜晚那样夜聊到天亮,我们会聊些什么呢?算下来,我毕业也快要十年了。当然她们出圈的最为人所知的内容就是有关存款的回答,大家的回答都是七位数,1-9之间,若是按最小的金额来看,100万也足够让人羡慕了。我一般看视频没有开弹幕的习惯,这几个视频我下意识地没有关闭弹幕,因为我想看看大家对她们聊天内容的看法,果然大部分都是非常非常友好的,大家发表的感受和我听她们对话的感受相似,女性自省坦诚的力量以及追求精神世界的热忱。
她们的谈话让我很放松,尤其是有一段关于她们谈论女性主义的话题,虽然不算太深入,但我感受到了她们的坦诚,说实话,作为同一世代,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段才开始接触女性主义,开始反思为什么女厕所永远排长队,而男厕所总是没人,会开始注意到身边各种令我们不舒服的设定和偏见或多或少与性别有关系,开始对性别议题感兴趣,开始在和朋友的对话中加入更多的性别话题。想起多年前,高中同学结婚的时候发请帖给我,我们高中的时候关系还挺好,就随手发了几句恭喜的话,说他太幸福了,娶到美娇妻,当时他妻子估计也在身边,对于我用的“美娇妻”这个词非常反感,让他向我转达她对此表达极不舒服的态度。虽然当时我觉得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对这个词这么反感。虽然之后再也没有和这位朋友联系过,但素未谋面的这位妻子的反应我一直记在心上,这些年也慢慢理解了,也许她就是属于女性意识启蒙较早的人,这样的词其实是对女性的物化,如今“娇妻”是被激进女权炮轰得最惨烈的一类群体了吧。我当时把自己的角色男性化,对于男性而言,找到一位“美娇妻”是一种极大的幸福,而我完全没有考虑到女性的感受。
在中国,对女性主义的讨论依旧是进行时,要让女性主义的常识辐射到更广大的女性,让女性知道自己有婚姻自主权,有受教育的权利,让女性们知道家暴是对女性的犯罪,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制裁男方,让女性们知道如何处理职场性骚扰,如何应对地铁咸猪手……我希望女性从下就能被普及这些权利,希望女性能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因为性别而束缚自己的选择,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做一个强大而温柔的人。回答我们女性想要什么,和回答作为一个人ta想要什么是一样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多元化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只要是ta自己做的选择。人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所会遇到的压力和困境,女性全部都会遇到,而作为女性,她们所遭遇的因为性别而带来的压力,和男性因为性别带来的压力有区别,但也有共通点。人与人的理解和沟通适用于同性别群体之间,也适用于不同性别群体之间,合作和互助也是不限性别的,将男性和女性对立完全不是女性主义的目标,也许在特殊时期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譬如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一个将男性女性极端对立的帖子能瞬间带动无数的点击和阅读量,若是按照规模而言,也许是有效的,但是若是按深度和广度来看,也许是过于乐观了。讨论并没有更深入,而是变成了情绪骂战,下一次相似的话题出来,还是相似的那些互骂的话语,反而变成了流量和营销号的盛宴。
不结婚是一种选择,结婚也是一种选择,丁克是一种选择,生三胎也是一种选择。记得那时候看《生门》,高危产妇根本就不适合怀孕,而她冒着生命危险一定要生一个孩子,最后医学奇迹没有出现,孩子一出生了失去了母亲。她丈夫在镜头前说她流产过好几次,按照猜测这次应该也是意外怀孕,但是最后她还是决定冒险生下这个孩子。这个故事中,我先撇开男性这个角色的不称职,但从这位孕妇的角度来看如果她受到女性主义启蒙,她还会冒着生命危险选择自己生育吗?首先她应该会有适合她的避孕手段,肯定不会出现意外怀孕的情况,她就不会面临着纠结,不管之后老公是否会因为孩子离婚,她至少能够活着过自己的生活。而且说实话其实有方法可以满足她相当妈妈的愿望,不需要拿她的生命来冒险。我在这里不谈论男性的话题,只讨论女性主义启蒙对女性自己的意义。她应该把自己的生命放在首位,必须考虑清楚生育对她的意义是否值得她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果答案是坚定的yes,那确实是她自己的选择,我们也必须接受这种选择,这是她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也是女性主义的意识赋予她的自由,选择的自由。
反复看了两遍上野老师和北大宿舍女生的对谈,她们的谈话让我看到人在自己的选择下能自洽地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让我们看到年龄增长带来的睿智见识,温柔坚定的力量让我一点儿也不畏惧衰老,反而对自己年老的模样有很具体的期待和想象。年轻的三十多岁的女生们与见多识广深耕女性话题的上野老师对话,这种连接就让人觉得很有力量。上野老师说,她心中的女性主义是追求自由的思想,只要自由自在地活着,怎么都可以。国内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作为成功度过独木桥的人,大部分在青春期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恋爱经验,就算之后走入了婚姻,我想就经验而言,其实是理论远远多余实践的。她们对上野老师各种提问并不会让我觉得不舒服和奇怪,面对一个博学而温柔的学者,她们想知道她对爱提出的建议,反而更证明了她们在自己的成长中是确定了亲密关系对她们的意义,愿意走入亲密关系,甚至付出commitment进入婚姻。从嘻嘻的发言中,虽然我和她是完全不一样的类型,但我能完全共情她在某些问题中的不自信和自我怀疑,以至于她迫切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她认为是有话语权的人的认可,让她不断确定自己是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她肯定经常反思自己作为已婚已育的女性是否足够女性主义,她不是说是攀比或者说是抱着交答卷考试的心态,她是真的对此有疑问,而且她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女性主义者。女性就是一直在这种不自信中挣扎,但这不影响她用非常真诚地态度了解她自己,是好是坏都能够坦然面对。新时代女性的问题需要新时代的女性自己去解决,成年之后同构不断探讨自我的价值,面对具体的问题有选择的自由。通过一代又一代女性认知的接力从而创造一个越来越美好的社会。
在视频的最末尾,上野老师总结她们此次的对谈的时候,剪辑出来的对话内容其实并不多,我不清楚她们实际上对话的长度,但上野老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我不明白为什么弹幕都在说她在讽刺,而且很多弹幕都在取笑对谈三人听不懂言外之意,是鸡同鸭讲。发出这些弹幕的人再一次证明了,认知的差异是人与人之间巨大的鸿沟,理想化的共识并不容易实现。
“要说女性主义有什么用,那就是在你受到伤害、遭受不公的时候,它能够给你反抗的语言。”
空白头脑醒来
翻一个身继续
窗外鸟鸣已过点
十二点模仿准时响起
点醒了梦中人
新的一天正式开始
下床如厕喝咖啡
看透进窗户的光
如何在此刻击破一个百无聊赖之人的心
读诗,读小说,搞创作,搞研究,想要把身体的所有血液都充满知识,以为这就足够武装自己,对抗一切,可是,世界瞬息万变,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一件接着一件,睿智的眼睛,逐渐暗淡下去,这个时代的精神之光也早已熄灭。我们想攀登到灯塔上,再燃起光的希望,却找不到攀登的路途,任由灯塔在波涛中崩塌。我拼命想要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也寻找一样对此感到疑惑而且想要解决问题的人,听到他人的呐喊,却无法将声音联结,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一寸天地里,世界看似打通,却无法真正打通。我们的共识变得越来越肤浅,而且根基稍微一动荡就荡然无存。那些大声疾呼的人,囿于这个时代,显得如此无力。我也是无力中的一员,自己的现实问题都无法解决,面对更宏大的问题时更显得过于理想主义。声音只在自己的园地里,侍弄侍弄花草,假装坐在书桌前耕耘各式各样的文档,题名为观察,却只流于表面,我的无力感将我牢牢束缚在此刻此地。我继续读书,继续变得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