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一直声称要戒除网瘾(网上看vlogs还有刷豆瓣以及bbs),却也不得不承认通过互联网我获得了讯息的即时满足,而且这种非延时的满足感把我从日常的挫败感中剥离开来,似乎变成了一种治疗手段,几小时的沉溺其中,像大梦初醒一样,“醒来”又是一条好汉。因此我无法采取强制手段让我离开互联网,至少在我没找到更自然更健康的自我调节方式之前,所以必须要形成一套时间机制,让我不至于觉得时光被荒废的管理机制。
像我这样的人,只要有新鲜知识出现,非得要点开看看才算这部分完成,但是问题在于我也就是浅尝辄止:巴以冲突加剧,便计划把几年前没看完的From Jerusalem to Beirut这本书看完,顺带听了几个讨论此问题的播客,结果轻松的听播客完美完成,看书以及进一步阅读被搁置一旁;听播客提到了最近的小说出版,内容有趣,便找来《南货店》一读,果然有趣,几小时都沉浸其中,完全打断了最近的闲暇阅读计划与时间管理;豆瓣上看到一篇小文章谈论古典音乐,便想起Said的自传Out of Place,只看了开头,想要继续看完,却又是只看了开头丢到一旁;睡前阅读中提到绩效社会这个概念,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一下相关的资料,花了一小时,然后就结束了;窗外有一栋居民楼建得很有个性,偶尔远眺,看到不知名的大鸟停在屋檐上,赶紧找来鸟类知识大全和Bird Watching指南,看了几眼,就此作罢;出门散步总是看到不同的花,手机又早已取消了流量包,没法用形色软件识别,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花卉资料大全,对着图花了一幅画,想找的花没找到,也就作罢……想想,我把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我快乐吗?我貌似是快乐的,但是这是perfect happiness,好像又算不上。我想要的perfect happiness应该是想通了某个大问题,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好小说,或者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再如创造了社会价值(帮助人的社会公益组织,育人等等),我沉浸在所谓的自我世界里还沾沾自喜,这是一件值得当成日常的事情吗?浅层地搜集讯息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吗?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这本书中,用“深度无聊”这个词汇点出了我的问题,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缺乏沉思时间而不自知,选择的所谓的精神活动都是深度无聊的表现,多任务的活动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打发无聊的行为。(找不到哪本书)他还区别了讯息与知识的区别,重复地加工讯息是不能导向新的知识,反而是对智力的耗费。我好像就陷入这种不自知的现代性怪圈中。
暂时还没想到更好的自我拯救方法,先训练专注力开始,摒弃multitas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