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

尽管我一直声称要戒除网瘾(网上看vlogs还有刷豆瓣以及bbs),却也不得不承认通过互联网我获得了讯息的即时满足,而且这种非延时的满足感把我从日常的挫败感中剥离开来,似乎变成了一种治疗手段,几小时的沉溺其中,像大梦初醒一样,“醒来”又是一条好汉。因此我无法采取强制手段让我离开互联网,至少在我没找到更自然更健康的自我调节方式之前,所以必须要形成一套时间机制,让我不至于觉得时光被荒废的管理机制。

像我这样的人,只要有新鲜知识出现,非得要点开看看才算这部分完成,但是问题在于我也就是浅尝辄止:巴以冲突加剧,便计划把几年前没看完的From Jerusalem to Beirut这本书看完,顺带听了几个讨论此问题的播客,结果轻松的听播客完美完成,看书以及进一步阅读被搁置一旁;听播客提到了最近的小说出版,内容有趣,便找来《南货店》一读,果然有趣,几小时都沉浸其中,完全打断了最近的闲暇阅读计划与时间管理;豆瓣上看到一篇小文章谈论古典音乐,便想起Said的自传Out of Place,只看了开头,想要继续看完,却又是只看了开头丢到一旁;睡前阅读中提到绩效社会这个概念,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一下相关的资料,花了一小时,然后就结束了;窗外有一栋居民楼建得很有个性,偶尔远眺,看到不知名的大鸟停在屋檐上,赶紧找来鸟类知识大全和Bird Watching指南,看了几眼,就此作罢;出门散步总是看到不同的花,手机又早已取消了流量包,没法用形色软件识别,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花卉资料大全,对着图花了一幅画,想找的花没找到,也就作罢……想想,我把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我快乐吗?我貌似是快乐的,但是这是perfect happiness,好像又算不上。我想要的perfect happiness应该是想通了某个大问题,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好小说,或者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再如创造了社会价值(帮助人的社会公益组织,育人等等),我沉浸在所谓的自我世界里还沾沾自喜,这是一件值得当成日常的事情吗?浅层地搜集讯息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吗?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这本书中,用“深度无聊”这个词汇点出了我的问题,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缺乏沉思时间而不自知,选择的所谓的精神活动都是深度无聊的表现,多任务的活动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打发无聊的行为。(找不到哪本书)他还区别了讯息与知识的区别,重复地加工讯息是不能导向新的知识,反而是对智力的耗费。我好像就陷入这种不自知的现代性怪圈中。

暂时还没想到更好的自我拯救方法,先训练专注力开始,摒弃multitasking。

四月五月

尽管五月还没有完全过去,剩下的两个星期已经完全安排给论文,因此可以预料到不会有太多新鲜事可记,没有电影,没有闲书,没有忙里偷闲的周边探秘,便赶在疯狂日子到来之前,将这部分的更新补上。

       六周时间书看了不少,知识也涨了不少,又开始听播客的日子,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力也变强了不少,因而在此特别记录一些书名和播客名。

已读书单

1.《读者》梁文道

2.《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村上春树

3.《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对话录》

4.《春山好》苏枕书

5.《火车上的中国人》王福春

6.《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

7.《至味在人间》陈晓卿

8.《坂本龙马》司马辽太郎(超级好看)

9.《2000年以来的西方》刘擎

10.《离开的,留下的》《消失的孩子》 Elena Ferrante

11.《自在京都》库索

12.《怠倦社会》韩炳哲

13.《下沉年代》George Parker

14.《愿你的道路漫长》李静睿

15.《单读·新北京人》

16.《鲤·与书私奔》

17.《爱欲之死》韩炳哲

18.《新建筑入门》隈研吾

19.《单读·我们的黄金时代》

20.《请照顾好我妈妈》申京淑

21.《建筑笔记》汉宝德

22.The Invention of Solitude, Paul Auster

23.美国底层,Chris Arnade

24.自然权利和历史,Leo Strauss

中文播客(按照最常听的顺序)

1.螺丝在拧紧(开播时间短,期期都听完了)

2.文化有限(谈书挺对我胃口)

3.跳岛FM(文学类)

4.忽左忽右(我听文学与历史类的对谈)

5.翻转(最新一期还不错)

6.不合时宜(与一些文学电影创作者的对谈很好)

7.梁文道·八分(选择自己喜欢的热点偶尔听一听)

世界很大,生活更大!